中國綠業元集團
服務電話 400-061-0081

平江千畝大戶:大災之年,更要“穩穩”的幸福

發表時間:2021-08-09 16:06


1

大災之年上演“逆天”反轉


2020年,平江千畝大戶李青松的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一樣。

先是年初的冷空氣,讓不少人的秧苗遭了殃;

接著蟲災爆發,根結線蟲、鉆心蟲、卷葉蟲,一浪高過一浪;

好不容易蟲災走了,眼看豐收在望,結果暴雨又來,大大小小的雨下了差不多一個月,李青松有塊稻田先后被水淹了5次……

本來已經做好虧本打算的李青松,沒想到等來了奇跡。

200多畝早稻收上來,平均畝產1100斤濕谷,雖然比去年少了些(去年1300多斤濕谷),但刨去成本,一畝地至少還能賺100—200塊錢。算上剩余的600多畝,這一季早稻十幾萬的凈利是有了。用李青松的話講:今年感覺像“逆天”了一樣。

李青松是幸運的,但其他人就沒這么好運氣了。

受災情影響,平江本地早稻普遍減產,去年800—1000斤,今年大多只有600多斤。有個經常往李青松的烘干廠送谷子的農戶,去年3畝多地收了4000多斤,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到20.6畝,結果只收了13600斤,算下來才660斤/畝。但這還不是最差的,有的才三四百斤。

散戶還虧得起,畢竟地是自己的,人是自己的,但大戶就慘了。岳陽有個千畝大戶群,往年正是歡天喜地賽產量的時候,今年都在吐苦水。如果按畝產600斤濕谷計算,每畝要虧100多塊錢,一千畝就是十來萬。

群里只有李青松默不作聲,但心里是暗自慶幸的:“前面一直提心吊膽,現在終于敢笑一笑了”。

圖片

經歷2020年,大戶們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:穩產比增產更重要。
用李青松的話說:大戶虧不起,尤其對于千畝大戶來說,投資這么大,光每年的地租成本就得三四十萬,加上人工以及各種農資投入品得七八十萬,只要虧一季就不好翻身。

但是農業的“露天工廠”屬性,決定了它很難擺脫“靠天吃飯”的命運,一季好一季差,賺一年賠一年,這種現象仍然普遍存在。產量不穩定、品質不穩定,這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尤其是大農戶發展的**痛點。年成好的時候這個問題還不太凸顯,頂多是賺多賺少的問題,而遇到年成差的時候,就像今年,就是生死問題了。

李青松厲害之處就在一個字——穩:七年間,種植面積擴大了十幾倍,管理難度也提升了十幾倍,期間還經歷了谷價低迷、人工費用大幅上漲以及各種自然災害,但他始終保持盈利。核心就是產量和品質的穩步提升,以此對沖市場的不確定。

但在農業這樣一個高度不可控的行業,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!

2

從“種”到“管”的角色轉變


別人是“種地”,而李青松是“管人”,這是他跟其他大戶最本質的區別。

大戶追求的是規模效益,但追求規模效益的過程中也會面臨另一個瓶頸——管理。很多大戶種地很擅長,但就是缺乏管理意識和思維,所以規模一般到了五六百畝就上不去了,就算硬著頭皮上去了,也往往把自己累的半死,最后一算,畝凈增收益反而不如從前。

1.jpg

李青松的早稻(右)跟平江另一大戶的對比

不會管理,就無法做大規模,更不可能做到產量穩定、持續盈利。管理的重要性,大戶們都很清楚,但就是無法落地,原因就在于他們少了李青松的兩大抓手。

一是標準化:標準不定,管理難行

蕓樂收打李青松有一本密不外傳的“田間管理秘笈”,從2013年種地開始,一直記錄到現在,七年時間從未間斷,里面詳細記錄了每一塊地的管理情況,發生過哪些病蟲害,什么時間出現的,種子、肥料、農藥的使用情況,工人的做工情況,都一一記錄在冊,具體到每一天、每一畝。

七年、幾千畝地記錄下來,可以想象這個工作得有多龐雜,非一般人所能堅持。但也正是得益于這項艱苦的工作,通過一年年的總結提升,讓李青松從一個不懂種地的門外漢,變成了如今的行家里手,最重要的是,在他的頭腦中形成了一本“水稻種植管理標準化作業手冊”,比如種子的選擇標準,長粒好還是短粒好,每畝撒多少斤種子最合適,化肥及農藥的施用節點及用量,不同時期稻田的排放水管理……別人看到的是一件件“活計”,但在李青松眼里這都是一道道的工序,并且每道工序都有可量化的標準。

蕓樂收打水稻,就是提質增產效果好。標準化是管理的前提,沒有標準就無法正確下達管理指令,更沒法對已完成工作進行考核。農業無法引進現代管理,很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它的非標性,作物之間、地域之間差異都很大,無法形成統一的標準,就像褚時健摸索了十年終于總結出了一套冰糖橙的管理標準,但這套標準套到湖南的冰糖橙上可能就不靈了。

所以,自古以來,農業管理都是靠經驗傳承的,而經驗與管理思維是悖逆的,無法作為管理的抓手。我們觀察到,目前很多大農戶盡管每年也會雇很多工人,但總免不了有些事要親力親為,不敢完全放手讓底下的員工去干,就是卡在了標準上。

二是團隊:激發善意,激活個體

有了標準還得有人干,并且能干好才行。雇工難在大農戶層面越來越成為一大制約因素,近年來,農村勞動力外出,能種地的人越來越少,這雖然加速了土地的流轉,但同時也造成了農業人力資源的匱乏和費用上漲。

就像平江另外一個大戶說的,現在雇工費用都從幾十塊漲到200多了,可一到農忙時節還是雇不到人。他特別羨慕李青松,因為他有一幫特別鐵的工人,其中六七個都是跟隨他多年,很有經驗的老工人,李青松的幾千畝地劃分為幾大片,平時就交給他們來負責監管,下面還有一些當地的年輕人愿意跟著他干,也各有各的分工,有專門管水的、有負責施肥的、有負責農機的……

對于自己的這班團隊,李青松很是驕傲和自豪,現在除了飛機打藥,田里的其他事情根本不用他管,他只需提前幾天把工作任務布置下去就可以了。李青松曾說過:除了飛機掉地里,否則堅決不下地。一身運動**的李青松,相比其他千畝大戶真的很“輕松”,談起自己的管理心得,除了標準化基礎上的賞罰分明,還有一個字,那就是“舍”:舍得在員工身上花錢,給的工資在當地最高,伙食**,甚至工人的摩托車加油、保養也都給包了。

2.jpg

財聚人散,財散人聚,這個道理其他大戶不是不懂,但往往受困于小農經濟思維,做不到一個“舍”字,有的舍不得花錢,有的舍不得放權,技術上有保留,生怕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。

管理就是激發善意,你只有真心對員工好,員工才會投桃報李;反之,你處處計較,處處設防,員工怎么能死心塌地?

楚漢戰爭時,劉邦曾問韓信:樊噲、自己和他分別能帶多少兵?韓信說:樊噲只能帶2萬,劉邦帶10萬,而他自己則是“多多益善”。帶兵就是管理,能帶多少兵就能打多大仗。未來大戶之間的競爭同樣如此,歸根結底,不是種植經驗的競爭,也不是規模的競爭,一定是管理的競爭,管理就是競爭之道、生存之道。

3

因為相信,所以看見


另外,種地要想擺脫“靠天吃飯”還必須借助科技的力量。我們都知道,以色列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,水和耕地資源極其短缺,然而以色列卻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,不僅利用國家2.2%的農業人口養活了720萬國民,而且還成了歐洲主要的冬季蔬菜進口基地。地處沙漠上的以色列,無論耕地資源還是水資源,都比我們嚴峻多了,如果“靠天吃飯”早就餓死了,它之所以能創造這樣的奇跡,根源就在于科技。

近年來,不論是種子革命、化肥的使用,還是農藥技術和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改進等,都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,也大大提升了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,對于“穩產、增產”起到了關鍵作用。李青松講:現在種地已經是一項技術活了,傳統的思維理念已經行不通了。他的稻子之所以年年這么穩,不管災年豐年,都能有的賺,除了標準化的管理之外,另一大秘訣就是相信科學,舍得投入。

李青松非常好學,接受新事物也非常快,往往有什么新技術、好產品,總能成為平江“**個吃螃蟹的人”。

2018年,平江十幾個大戶受邀去上海參加綠業元的農業精英會,當時蕓樂收在平江才剛開始推廣,其他大戶都很謹慎,不敢用,或者只打個幾畝試試看,只有李青松現場就訂了10件,回來后又追加1件,一下子打了700多畝。

同去的其他大戶無法理解,甚至懷疑他“動機不純”,有人專門找到當地零售商善意的提醒:李青松要么傻,要么就是打算賴賬,小心你的錢收不回來。

結果李青松讓他們“失望”了,當年的水稻產量和品質都有顯著提高,谷粒飽滿,落色好,因為出米率高,米廠也搶著要。此后三年連續使用,2020年一共拿了30件蕓樂收,在早稻上已使用十幾件,而正是這十幾件蕓樂收對于挽救他今年800多畝早稻的產量起到了關鍵作用。

3.jpg

大災之年,他的早稻1100斤,而別人的只有600多斤,對于這么明顯的產量差距,除了管理到位,李青松還歸結為科技的力量:“打過蕓樂收的早稻抗逆性明顯增強,結實率和穗粒數更高,我一個鄰居曾拿他家的早稻跟我的做過對比,我的一穗有170粒,他的只有140粒,而且還有很多空殼”。提質增產的藥用了很多,只有蕓樂收有如此驚人的效果,不用蕓樂收相當于一年損失好幾十萬,這樣的帳,誰都會算。

馬云說:多數人因為看見所以相信,只有少部分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。李青松就是后者,他有個非常樸素的“五最”理論:用**的土地,**的種子,**的肥料,**的農藥,才能種出**的稻谷。

這個方法雖然看上去很“笨”,但卻是最保險、最靠譜的,尤其對于大戶來說,不斷高漲的人工費用,導致其管理上不可能做到像幾畝、十幾畝的小散戶那樣精細,就必須通過科技投入來彌補。李青松什么都用**的,看見的是付出的農資成本增加了,看不見的是管理成本大大減少了,產量和品質提升了,抗風險能力也大大增強了。比如,別人用差一點的農藥,要除幾遍草,他用好藥可能一遍就搞定了;別人要不停地對付這病那病,他通過好一點的增產套餐提升了作物的免疫力和抗逆性,省去了很多麻煩。

曾國藩有個軍事理論叫:結硬寨,打呆仗。這跟李青松的“五最”道理上是相通的,用**的農資產品就是“結硬寨”,寨子修牢了,這個仗不管誰來打、怎么打,都不會太差。

對于“**”,李青松有著非常深的執念,他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:就像開車一樣,開過自動檔的,再給你一輛面包車,我是不想開了。一樣的道理,用過好藥之后再用差的,根本不入眼。

剛開始種地的時候,李青松就想:哪一行都能出狀元,我一個種地的將來也要開奔馳寶馬。如今這個夢想早已實現,現在他的興趣全在種地上,今年收了一塊漏水的稻田,當地很多大戶都在上面栽過跟頭,李青松打算挑戰一下:“如果成功了,我將成為平江的神話”。


中國綠業元集團
守護綠色農業  創造品質生活
咨詢電話:400-061-0081
聯系我們
電話 :0371-60950192
地址 :上海市松江區華加路200號